科技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研发 >> 科技资讯 >> 正文

科技资讯 2023.04.12

发布时间:2023-04-12 18:12      浏览次数:

科技资讯

(2023.4.12)


目录


政策要闻    2        

1、科技部等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2        

通知/公示    2        

1、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关于组织填报2022年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的通知    2        

2、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关于征集2023年度科技重大专项备选课题(第一批)的通知。    3        

3、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关于举办高端科研仪器培训的通知。    7        

广东省市项目    7        

1、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组织开展工业设计重点课题研究的通知。    7        


政策要闻


1、科技部等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支持成渝地区以“一城多园”模式加快建设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民银行、国资委、海关总署、知识产权局、中科院、工程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

《意见》提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作为先行启动区,加快形成连片发展态势和集聚发展效应,有力带动成渝地区全面发展,形成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协同创新网络,逐步构建“核心带动、多点支撑、整体协同”的发展态势。

  到2025年,西部科学城建成若干国际领先的重大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在物质科学、核科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实现原创引领,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科教产城人”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达到80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00家以上,高技术产业营收年均增速8%,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5%以上。

  到2035年,西部科学城建成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综合实力迈入全国前列,集聚世界顶尖科学家群体,重点领域实现全球领先原创成果突破,主导产业迈入全球价值链高端,营造全球一流创新生态,引领成渝地区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详见:

https://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qtwj/qtwj2023/202304/t20230412_185507.html

(发布时间:2023年4月12日  发文单位:科技部)


通知/公示


1、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关于组织填报2022年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的通知

根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等)项目管理的实施细则(试行)》(粤科规范字〔2021〕4号)《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依托单位管理细则》等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过程管理,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推动项目更好执行,现将2022年度省基金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有关填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填报对象和内容

  (一)填报对象:在项目执行期内(包含项目延期)且项目立项满一年的省基金项目。

  已提交验收申请书并已获得省基金委受理和已正式提出终止申请的项目,无需填报2022年度执行情况报告。

  (二)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内容:项目实施进展、经费支出及取得的成果情况(自项目立项之日起至2022年12月31日止)。

二、项目负责人事项

  (一)填报流程:项目负责人登录广东省科技业务管理阳光政务平台(以下简称阳光政务平台,网址:http://pro.gdstc.gd.gov.cn/),通过“过程管理—绩效跟踪管理—填写执行情况报告”模块进行在线填报。阳光政务平台操作指引请见附件。

  (二)提交时间:项目负责人于2023年4月18日(星期二)18:00前完成在线填报并提交至依托单位审核。

  (三)注意事项:

  1. 项目负责人应对所提交的执行情况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负责。

  2. 项目产出成果等相关佐证材料请作为附件上传至系统中。对未按规定填报、提交项目进展报告的项目负责人,我委将给予提醒、通报等处理。

三、依托单位事项

  (一)组织事项:依托单位须按照本通知组织项目负责人填报,认真审核项目负责人提交的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对发现问题的报告及时整改。

  (二)审核流程: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登录阳光政务平台通过“过程管理—绩效跟踪管理—执行情况报告管理”模块在线审核功能(审核要点见附件1)对项目负责人所提交执行情况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发现问题的须退回,要求项目负责人修改后重新审核。阳光政务平台操作指引请见附件2。

  (三)提交时间:于2023年4月21日(星期五)18:00时前完成本单位所有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的审核并提交至省科技厅。

  (四)注意事项:对未按规定组织、审核、提交项目进展报告的单位,我委将给予提醒、整改建议等处理。

四、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20-87581820、87567850

附件1:依托单位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审核要点

发布时间:2023年4月12日   发文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2、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关于征集2023年度科技重大专项备选课题(第一批)的通知。

为提升深圳市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从根本上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2023年将按照“专项—项目”的管理层次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不再组织实施技术攻关重大、重点、面上项目。每个专项通过“自下而上”调研征集和“自上而下”主动凝练等方式形成若干个课题,相关课题经公开竞争、定向择优等方式确定承担单位予以资助。

从2023年4月17日起至2023年5月4日提交的课题,作为2023年第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指南编制参考。请各单位高度重视,及时登陆深圳市科技业务管理系统“项目征集”栏目在线填报(计划类别请选择“创新创业专项”,项目类别请选择“科技重大专项”)。

其他批次专项将在近期陆续开展征集,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一、征集的专项及重点支持方向

序号

专项

重点支持方向

1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

高端芯片和专用芯片设计(高端通用芯片、汽车级和工业级芯片、通信和物联网芯片、显示和驱动芯片、存储主控芯片、电力电子芯片等);先进与特色工艺开发(先进制程工艺、特色和模拟制程工艺、新器件新工艺等);先进与特色封测;半导体高端设备和零部件;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软件;新型电子元器件等。

2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基础硬件(整机、终端等);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应用软件(BIM功能点工具、CIM工具软件、HPC应用软件、重点行业领域应用软件等)。

3

智能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技术;重载机器人技术;机器人系统集成;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系统;电机;传感器;数控系统等。

4

工业母机

主轴;刀具;丝杆导轨;数控系统;光栅尺;伺服电机;编码器;轴承;切削加工技术;磨削加工技术;可靠性与精度保持性技术;精密与多轴联动控制技术;工艺模拟仿真技术;高效精密真空成形技术;复合材料多维编织与高效模压技术等。

5

精密仪器设备

高精度激光位移纠偏测控仪核心技术;多轴力测试仪技术;高带宽高分辨率数字示波器技术;高带宽高分辨率矢量信号源技术;高带宽高分辨率矢量频谱仪技术;冷冻电镜核心部件及技术;超高分辨质谱仪核心部件及技术;分析仪器用多功能卡;高分辨率红外成像及图像处理技术;集成电路高精度检测技术;超高精度超声波测厚仪技术等。

6

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安全(威胁监测与响应、网络攻防与对抗、漏洞扫描与漏洞管理、零信任网络访问ZTNA等);系统安全(可信计算、芯片安全、软件安全等);数据安全(身份安全、隐私保护、电子证书、数据库安全、密码技术、特权访问安全等);人工智能安全(深度学习、联邦学习、框架安全、模型安全等);应用安全(云安全、物联网安全等)。

7

智能传感器

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温度传感器;MEMS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等。

8

空天技术

卫星互联网关键技术;高性能导航定位关键技术;先进遥感载荷关键技术;智能航天装备关键技术;新一代航空装备关键技术等。

9

低空经济

低空飞行器本体硬件关键技术;低空飞行器运行智能软件关键技术;复杂环境可靠精准CNS+X(即通信、导航、监管、飞行情报)关键技术;城市级大规模环境精细建模与更新关键技术;城市场景大规模轨迹飞行规划关键技术;城市场景大规模飞行冲突检测与解除关键技术;低空信息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等。

10

海洋产业

水下通信、传感、探测、定位、识别等海洋电子信息关键技术;船用高端装备、高性能水面水下无人装备等海工装备关键技术;海上风电、海水制氢等海洋新能源关键技术;海洋防腐防污、减阻、降噪等海洋新材料关键技术等。

11

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

城市泛在感知与数字化建模(物联泛在感知与空间信息融合、数字孪生城市建模等);城市多源异构海量数据的融合与管理(多源异构时空数据融合与分析、基于多端适配和全场景支撑的三维模型轻量化、时空数据分布式计算与存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等);数字孪生城市共性技术与支撑平台(跨平台多终端可视化引擎、城市算力与带宽统一调度等);城市级仿真推演与孪生互动(城市多领域融合实时推演、城市复杂系统生长演化、基于智能体的自组织运行优化、城市重点片区虚实融合数字化综合治理、城市地下空间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等)。

12

元宇宙

基础硬件设施(高性能边缘处理单元、可拓展算力云服务器等);边缘终端设计(沉浸式头盔、脑机接口、可穿戴式设备等);智能交互技术(VR/AR交互技术、MR混合现实技术、沉浸式全息影像技术等);引擎技术(渲染引擎、物理引擎、加速引擎、空间计算引擎等);基础软件工具研发(3D建模软件、虚拟仿真软件平台、场景注入软件等);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内容生成等)。

13

新药与疫苗

1、2类新药(不含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小分子靶向药物、新复方制剂、多肽及重组蛋白质药物、抗体药物等);疫苗(新发突发传染病疫苗、治疗性疫苗、多联多价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疫苗新型佐剂、新型递送系统等);中药(中药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已上市品种新的适应症等)。

14

细胞与基因

治疗

免疫细胞治疗药物(CAR-T、CAR-NK、TCR-T、CAR-DC、CIK、DC、CTL和TIL等);基因治疗药物(重组病毒载体类药物、基因编辑疗法等);干细胞治疗药物(间充质干细胞药物、诱导多能干细胞药物、外泌体等);核酸药物(mRNA药物、siRNA药物、反义寡核苷酸药物、单质粒药物等);溶瘤病毒药物等。

15

合成生物

医疗健康方向(微生物疗法、药物成分生物合成、制药用酶、合成人工噬菌体疗法、器官异种移植等);化工能源方向(新一代工业酶生产菌株、新型工业底盘细胞、生物基材料、生物基肽类和糖类原料、胶原蛋白等功能化蛋白材料、香精香料原料生物合成等);食品饮料方向(人造肉和人造奶、蛋白/多糖类新食品原料、功能性食品级食品添加剂等);信息存储方向(软硬件集成的DNA存储一体化装备等);生物器件方向(人机交互、智能化的可穿戴生物传感系统等)。

16

健康诊疗

生命信息与支持设备;植介入器械;医疗及康复机器人;新型物理治疗设备;智能康复辅具以及其它交叉前沿领域等。

17

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脑认知功能解析工具及方法;重大脑疾病诊断、干预及康复;类脑智能算法与类脑芯片;脑机接口与脑信息读写交互技术等。

18

生物育种

水稻生物育种(水稻核心种质品种全基因组研究与水稻大品种培育、种质资源低成本高通量精准鉴定与利用、基因编辑、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智能设计育种、杂交水稻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新品种培育等);马铃薯育种(前沿育种技术开发、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杂交马铃薯品种设计与培育等);畜禽生物育种(生猪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奶牛干细胞育种、黄羽肉鸡多组学数据库构建与新材料创制等);玉米生物育种(基因编辑分子设计、单倍体育种与智慧育种技术开发,高增产、抗病性、抗逆、广适应性品种培育等);海洋水产生物育种(海水鱼、贝类新品种培育、造礁石珊瑚育种等);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发掘、新种质与新产品创制等);岭南水果生物育种(优质、营养、高产、耐储运水果品种培育等);智能化生物育种设备研发(高通量表型数据与影像自动采集、融合、解译设备研发、高通量农作物种子微创取样技术研发及设备研制等)。

19

电化学储能

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等。

20

新能源汽车

动力电池系统高能化与安全化技术;电驱系统高效化与集成化技术;智能底盘与底盘一体化技术;整车轻量化和制造智能化技术;测试仿真技术及仪器国产化替代技术等。

21

量子信息

量子材料;量子计算与量子模拟;量子测量;量子通信;关键核心设备等。

22

深地深海

深地探测理论/技术与装备;深地矿产和地热资源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精密探测与安全应用;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装备;深海油气/水合物/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深海特种材料等。

23

战略电子材料

集成电路关键制程材料(硅晶圆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先进制程光刻胶材料、光掩膜、化学机械抛光材料、湿电子化学品、电子特气、溅射靶材、晶圆级封装用光敏聚酰亚胺、封装基板ABF材料、芯片底部填充胶、临时键合材料、引线框架、键合丝、塑封料等);通讯技术关键材料(手机及基站天线材料、射频器件材料、导热散热材料、电磁屏蔽材料、高频高速PCB材料、滤波器相关材料等)。

24

新型显示材料

LCD显示关键材料(液晶取向膜、有机绝缘膜、各向异性导电胶、液晶材料、光刻胶、偏光片、玻璃基板、靶材、铜蚀刻液等);OLED显示关键材料(阳级材料、阴极材料、传输层材料、有机发光层材料、膜材料、封装材料、柔性盖板和基底材料、偏光片等);Mini-LED显示关键材料(封装材料、光学膜材料、衬底材料、液晶取向膜、光刻胶、各向异性导电胶等)。

25

先进生物医用材料

骨骼系统修复材料;血管介入类材料;口腔材料;眼科材料;血液净化材料;人体器官与组织修复材料;体外诊断上游原材料;医学成像装备基础材料等。


二、征集条件

属于上述专项,并符合其重点支持方向的课题均可参与本次征集。但资助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课题,应由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强的领军企业或领衔机构牵头,联合相关领域核心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组成的创新联合体提出,由领军企业或领衔机构提交征集,并上传重大课题情况说明(不定格式,但各建议单位均需加盖公章)。

三、注意事项

(一)深圳市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开放征集前,各单位可参照《深圳市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征集表》(见附件)先行准备。

(二)备选课题优先聚焦“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在执行期限内应有可量化考核的经济指标(销售收入或量产应用价值等)、学术指标和技术指标等。

(三)每家单位牵头征集数量不超过2个,2021或2022年度研究开发费用支出超过5亿元的企业不受此数量限制;同一备选课题不得重复提交,一经发现将取消本次征集资格。

(四)本次征集的课题仅作为指南编制参考,我委不会对所有课题组织专家评审,也不会反馈课题是否被采纳。

四、其它事项

(一)科技重大专项单个项目资助强度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但受科技研发资金年度总额控制,各专项发布课题有数量限制,一般只设少量资助金额1000万元以上的课题、若干500万元(含)-1000万元(含)的课题、适量500万元以下的课题。

(二)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新药与疫苗、健康诊疗、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生物育种6个专项课题应当由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依法注册,具备法人资格的科技型企业独立或者联合申请。其他专项课题应由深圳市(含深汕特别合作区)依法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以及上年度研发费用超过5000万元的龙头骨干企业独立或者联合申请。部分课题可设置额外申报条件,具体以申请指南为准。

附件2:深圳市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征集表

发布时间:2023年4月11日  发文单位: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3、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关于举办高端科研仪器培训的通知。

根据《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深圳市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深府办规〔2022〕3号)文件要求,为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益,规范和提升实验技术人员自主操作大型科研仪器的能力,加强各管理单位实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特邀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资深讲师对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公益高端科研仪器操作能力培训。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名称: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高端科研仪器培训(第一期)

二、培训内容

  (一)本期培训内容: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仪原理及应用

  (二)讲师:高丹(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研究员)

  (三)培训方式:采用集中课堂讲授、研讨交流和实地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培训时间:2023年4月20日(星期四)14:30-17:30

四、培训地点: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学思楼C3-307

五、培训对象:深圳市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的实验技术操作人员。

  培训人数:50人

六、培训费用:公益免费

七、报名方式

请有意向参加的人员于2023年4月17日12:00前将报名表发送至邮箱:irshare@szsoftwarepark.com。因名额有限,请报名人员认真对待,务必填写正确的手机号码。报名结束后工作人员将通过短信进行通知,收到短信视为报名成功。

(联系人:杨小姐,联系电话:0755-86168528)  

发布时间:2023年4月11日  发文单位: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


广东省市项目


1、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组织开展工业设计重点课题研究的通知。

发文单位: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发布时间:2023年4月12日

截止时间:2023年4月28日

摘要:

为加快推动深圳市工业设计创新发展,提升工业设计研究院基础研究能力,发挥工业设计研究院作用,根据《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深工信规〔2022〕5号),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组织开展2023年度工业设计重点课题研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主体

  原则上申报主体为深圳市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对象,鼓励有意愿开展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的机构参与。

二、选题方向

  (一)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的战略与政策研究方向

  重点围绕工业设计发展态势与战略方向,推动深圳工业设计创新发展的战略、政策及工作抓手等方向展开研究。

  (二)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研究方向

  重点围绕工业设计发展理论,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工业设计标准体系建设,工业设计评估评价体系,工业设计工具和软件开发,工业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向展开研究。

  (三)工业设计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方向

  重点围绕工业设计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策略,工业设计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绿色低碳工业设计发展的路径与策略,工业设计与先进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等深度融合发展,提升中小企业工业设计能力等方向开展研究。

  (四)推动工业设计数字化升级研究方向

  重点围绕工业设计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的机制和路径,数字经济背景下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工业设计与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融合发展,工业设计网络化协同化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业设计业态模式创新等方向展开研究。

  (五)工业设计与前沿技术研究方向

  重点围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工业设计中的融合创新应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对工业设计的影响及对策等方向展开研究。

  (六)工业设计赋能区域发展研究方向

  重点围绕大湾区工业设计集群发展战略,工业设计提升区域发展作用评价,工业设计与城市产业发展,工业设计与城市品牌建设等方面展开研究。

三、工作程序及要求

  (一)请各区(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信部门积极组织申报主体自愿申报,指导填写《研究课题申报书》(附件),于2023年4月28日前正式提交至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纸质材料加盖公章一式一份,电子版材料盖章扫描版及可编辑版各一份,上述材料分别报送至指定地址及邮箱)。每个申报主体申报数量原则上不超过3项。

  (二)深圳市工信局将结合工作实际及申报情况确定符合要求的重点研究课题和承担单位。

  (三)课题承担单位开展课题研究,应于2023年6月28日前提交课题最终报告至我局(纸质材料加盖公章一式一份,电子版材料盖章扫描版及可编辑版各一份。上述材料分别报送至指定地址及邮箱)。我局将组织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估。

四、保障措施

  (一)经评估通过的课题,可作为深圳市工业设计研究院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经费自筹,有条件的区工信部门可给予适当经费支持。

  (三)课题研究内容和成果原则上不得涉密,如有涉密,按有关保密规定管理。

  (四)未经我局同意,课题研究成果不得公开发布或发表。

五、联系方式

    书面资料受理地点:深圳市福田区市民中心C区3131室

    联系方式:杨启慧,88102021  邮箱:yscyc@gxj.sz.gov.cn

  附件3:工业设计重点课题研究申报书

(联系人:杨启慧,电话:88102021)